中国首部禁片遭到举国批判


传》何以从轰动一时到举国批判

记者/主持人:孙凯丽

来源:希望之声  (记者孙凯丽综合报导)1951年5月20日中共党魁毛泽东出于政治部署需要,对反映光绪年间武训行乞兴学的传奇人生的影片《武训传》发起了一场大批判运动。令这部当时反响热烈、轰动一时的电影遭到举国批判,成为中国首部禁片
1951年初,由孙瑜编导、赵丹主演的《武训传》正在热映。《武训传》是一部以清朝光绪年间武训行乞兴学的故事为内容的中国黑白电影。1948年南京中国电影制片厂开拍,后改由昆仑影业公司购买摄制权,编剧李士钊,导演孙瑜,主演赵丹。该影片本为一部普通电影,然而由于中共高层,尤其是毛泽东本人的政治部署需要,导致掀起政治批判运动,“在政治艺术领域,乃至全社会搞得是是非非,沸沸扬扬,震动了几十年,影响了几代人”。该片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认的第一部“” 。
这部电影上映之后,据说是赞扬声一片。有人说,这“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好电影”,武训是“永垂不朽值得学习的榜样”。倘若说,这部电影没有引起轰动,估计也不会有后来的大批判。问题是,对武训的歌功颂德,显然是同当时的政治大环境格格不入的。毛泽东的愤怒,显然是有针对性的。毕竟,武训其人其事,在毛泽东看来,他就是一个从来不讲阶级斗争、甚至对阶级敌人卑躬屈服的典型人物。
毛泽东在《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文章中说到:“《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性质。象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统治者的伟大斗争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的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毛泽东将其愤慨之情,掷地有声,都融入这段话之中了。总之,在毛泽东看来,武训是“不足为训”的。
其实,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武训未必坏。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甚至可以说,武训是“足以为训”的。他的精神,值得肯定。说武训不足训,显然是这部电影的“不合时宜”矣;武训其人其事,恰恰在一个严肃的政治时期,被人抹去历史的灰尘,一不小心重新被人提起了而已。
武训是被写入《清史稿》的人物,生于1838年,卒于1896年。他原本是一个乞丐。一个小人物,能收入《清史稿》,足见其不易。《清史稿》说:“武训,堂邑人。乞者也,初无名,以其第曰武七。”“七孤贫,从母乞于市,得钱必市甘旨奉母。母既丧,稍长,且佣且乞”。梁启超先生亦有文章,说“武训三岁丧父,家贫,行乞度日,饮食必先奉母,人称孝乞。七岁复丧母,昼行乞,夜绩麻,得一钱,即储之,日惟以两钱市粗馒自养。”也就是说,武训从小家贫,并以行乞为生。
有评论认为,这个发生在清朝末年山东馆陶地区的“义丐”武训“兴办义学”的故事,究竟有哪一点是值得非议的呢?对于武训,晚清和民国政府都推崇倍至、褒奖有加;对于电影《武训传》,广大公众也好评如潮。何以招致毛泽东要以“中央党报”为主阵地对其进行全国性大批判,在当时无论如何是令人费解的。
另一方面,《武训传》所提倡价值观念和取向与中共的暴力革命、阶级斗争不符。显然,毛认识到武训身上具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伟大的,它可以直接与最残酷的暴力相抗衡。这就是人性的力量,是人性中真实和善良的力量。如果任武训精神发展,必然会导致中共整个意识形态大厦的坍塌。而当时中共刚刚建政不久,出于巩固新政权的需要,毛泽东发起的这场文化批判运动意在引出即将大规模进行的「份子思想改造」。即毛想通过政治斗争的形式,在思想上改造知识份子,从而达到为其服务的目的。“批判《武训传》是名,进行知识份子思想改造才是实。”
有学者认为,对《武训传》的批判以及后来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是毛泽东为1966年发动全面破坏中国传统文化的“文革”做的铺垫。
1966年8月28日(阴历7月13日),红卫兵砸毁了武训墓,并将武训尸骨挖出游街示众,最后将其尸骨抛于柳林北门外土窑前,将其彻底砸烂。红卫兵还威胁武训亲属,绝不得收葬其尸骨。据说,武训的尸骨,最后还是被一位不知名的牲口棚饲养员悄悄葬于附近水渠之中,地点不详。古人说,丰碑自在人心,这话有理。
1985年12月,山东省政府给国务院呈递了一份《关于为武训恢复名誉的请示报告》,次年5月,国务院作了《关于为武训恢复名誉的批复》,武训的“名誉”终被恢复。武训墓亦得已修复,但其尸骨已不知所终。此时此刻,武训在天之灵,又会作何感想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武训才是伟大的,他才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