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郭文贵背后的真问题

文章来源多维新闻,内容不知真假,旨在为读者提供多元信息,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带领的《财新》最终还是出手了。

北京时间7月28日,新一期的《财新》周刊出版发行,网络版封面是几张不断轮播、炫动的纸牌,纸牌的中央是黑白色的郭文贵。主标题《郭文贵的底牌》配合着纸牌,显得格外吸精。而在主标题的下边,两行辅助说明基本夯实了此重磅报道的核心——海外融资做局、资产脱壳寻路,郭文贵机关算尽。

这不是《财新》将矛头对准郭文贵,但却是相较于其他媒体更为聚焦的一次。2015年3月,《财新》刊登调查报道《权力猎手郭文贵》,披露了郭文贵如何与高官结盟、利用公权力攫取私利。被抓住痛点的郭文贵也不甘示弱,不由分说将枪口对准财新尤其是总编辑胡舒立。为了让“指控”足够劲爆,郭文贵还毫不吝惜地牵扯出了一众高官和私生子的桥段。

郭文贵此前针对胡舒立的指控是造谣诽谤,还是在确有其事基础上的加工渲染,外界无从得知,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胡舒立这一次对于郭文贵的起底,不仅是证据确凿,同时也抓住了问题的要害。长篇起底文章从一开始就气势汹汹——凭借国家安全部原副部长马建的支持和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的引介,郭文贵以“特殊身份”开道,骗取个别阿布扎比高层的信任,进而以投资中国金融资产为饵,与阿布扎比王室成员成立阿中基金。随着马建落马、其本人在国内被揭露及遭到警方调查,郭文贵在海外也日陷困境。至2016年下半年,郭文贵推出金蝉脱壳计划,打算将官司缠身的国内资产置换给阿中基金,换取巨额资金。然而,这一安排因逾越了太多法律法规,至今未能兑现。自此,郭文贵陷入国内资产被冻结、国外被追债的“裸奔”状态……

套路满满的郭文贵以一场“裸奔”掀起了一阵政治飓风(图源:Reuters)

“裸奔”的郭文贵,的确是赚足了眼球。

编织权钱同盟、滥用国家强力机器、用骗贷挪用强迫交易等方式为害商界,这才是郭文贵事件的焦点。可在郭文贵从“20万亿美元资产”到“黄某某的小手”,从“谁的海航”到“范姓女星的开房记录”再到“7?17核弹级爆料”的“套路”之下,一众媒体的聚焦点显然严重跑偏了。

首先是的“事倍功半”。早在3月中旬,中国公安部便在官方微博发布一则视频——《大爆料之“百变丧门星”》,对郭文贵进行第一次起底。作为第一次出击,原本应该是“有理、有据、有节”,可因为阴阳怪气的方言配音,以及形式大于内容的叙事,使得这次出击最终沦为笑柄,引得舆论一阵唏嘘。

其后,随着郭文贵曝光的猛料越来越多,中共也有过两次同形式的反击,也即由头号官媒新华社发文揭露真相调查。两篇文章主题明确:一篇可归结为郭文贵坏,一篇可归结为郭文贵蠢。两篇文章发出之后,结果却是“郭文贵”一词的百度搜索指数环比增长了34%,同比增长了1,000%,连郭文贵本人都忍不住发推文感谢新华社“帮忙”。

其次是西方媒体带有意识形态偏见的刻板认知。《时报》在其中文网头条报道郭文贵,题为《郭文贵,逼迫中国做出让步的流亡者》。文章将郭文贵避逃称为“自我流放”,并描述了一副在中国广泛的政商勾结的图景,声称郭的爆料可能颠覆中国的政治,在和王岐山之间挑起不和。郭文贵后来更是亲口承认:“《》的傅才德(上述纽时文章作者)是为我们说话的”。

美国之音则从一开始便心甘情愿为郭文贵搭台供其唱戏,所以郭文贵时而宣称自己认识朝鲜金家所有成员,时而请律师出来表达对中共“心怀鬼胎”的不满和鞭笞,时而指控“沙皇”王岐山的种种问题,这些猛料或真或伪,都成了美国之音赚取流量和眼球的筹码。

到了后来,当郭文贵被炒作得满目全非后,美国之音干脆通过“”来增加关注度。只不过,“专访”突然中断的插曲,远比“专访”本身具有戏剧张力和冲突感。此一中断实乃“中共为十九大扫清障碍”的刻意之举?这是西方媒体的推断。可是再细想,当郭文贵已经满天飞,这样的扫清反倒容易事倍功半。

跳出郭文贵,西方媒体在“框”里看中国的例子已是车载斗量。在西方媒体眼中,中共始终是专制的存在,其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延续一党专政,即便反腐与改革也概莫能外。所以当习近平将各种权力集于一身时,西媒想到的,不是“集中权力办大事”,抑或是中国转型所需的现实,而是身披黄袍的“皇帝”,甚或是“布尔乔亚的帝王”;当习王默契配合掀起声势浩大的反腐浪潮时,西媒看到的,不是党建与吏治,而是铲除异己、区别对待,用《纽约时报》的话说,“习近平的反腐基本只针对特定的党内派别,对那些支持他、效忠他的派别,则少有触及。”

对于这些媒体,郭文贵出现之前只能对中共反腐进行“他者式”的猜测,郭的到来提供了宝贵的“知情者”,其爆料则成为印证意识形态偏见的最佳“证据”。

最后是普罗大众的推波助澜,以及背后很容易解释的“看客”和猎奇心理。郭大侠、老郭,这是郭文贵脸书和Twitter的粉丝们对其的亲昵称呼。为何“老郭”可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郭”靠的“米”,无疑是充满离奇、色情和黑幕的“猛料”,经过一番搅拌、加工后捧出来的“炊”,则是一出又一出真伪难辨的红墙大戏。

不消说,这些大戏无须刻意营销便很容易收获持久关注度。一方面,中共的“密室政治”为郭文贵信口开河提供有力平台的同时,也通过经年累月的饥饿营销吊足了“看客们”的胃口;另一方面,围观郭文贵的人,多数只是为了一饱耳福,只是为了政治八卦,抑或是天然地对中共抵触与反感,借此宣泄情绪,真假从一开始便不再重要。

“一切仍在继续。不过,对郭文贵来说,终局不远。”这是《财新》长文意味深长的结尾。对郭文贵来说,最终决定其命运的,不是源源不断的爆料,也不是中共官媒批驳的“坏”、“蠢”,而是切实的犯罪事实。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虽然郭文贵高喊着“一切才刚刚开始”,其实终局真的已经不远了。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