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抗戰改14年 中共修史爭奪"抗戰領導權"

近日,教育部下發文件,要求對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凡有「八年抗戰」字樣的,全部改為「十四年抗戰」。港媒分析,今次修改教材拉長抗戰時期,就是為了凸顯中共領導下的「抗日」的貢獻。

1945年9月2日上午,同盟國在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艦上舉行日本投降儀式,日本外相重光葵及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簽署降書。(圖片來源:紀念抗日戰爭暨台灣光復65周年特展專輯)

陸媒報道,近日教育部二司下發2017年1號函件《關於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目前已在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實。

文件中要求中共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戰」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並視情況修改與此相關內容,確保樹立並突出十四年抗戰概念。

今日上午,新京報記者向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確認此事,工作人員表示,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是貫徹中央相關精神,2016年10月,國務院相關領導就曾批示教育部要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當時要求教育部各部門通力配合,兩個月前已要求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落實該概念,目前已全面完成修改,2017年春季全國中小學生地方課程教材將全面落實。

中共「八年抗戰」的說法是指從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8年時間。

而中華民國的歷史教材中,則一直是「十四年抗戰」,起止時間是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至日本無條件投降。

港媒《經濟日報》對此分析認為,近年中共意圖爭奪抗戰領導地位,自稱是「中流砥柱」,大搞紀念活動,希望成為中日戰爭的最終代言人,而今次修改教材拉長抗戰時期,就是為了凸顯中共領導下的「東北抗日聯軍」的貢獻。

早在2014年,就有大陸官媒將抗戰八年炒作成十四年,當時就有評論表示,中共擎出一直好使的愛國牌,把八年抗戰延伸為以1931年東北淪陷開始的十四年,無非是找不出自己抗戰八年裡做了哪些令世界折服的抗戰壯舉,要從之前六年東北民眾抗日的壯烈事迹中挖出些佐料往自己臉上貼金,證實主導抗戰者是自己而不是蔣中正的國民政府。

評論說,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百姓看到的都是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之類的胡說,本來好不容易有個林彪的「平型關」小捷可宣揚,又無法拍成電影,因為這位「毛的親密戰友」叛逃摔死了;挖空心思拍個僅有的「百團大戰」吧,被告知那是彭德懷不聽中央號令犯的錯誤。之後挖遍史料,再也找不到像樣的中共「領導」抗日的榮耀題材。抗日,這個歷史大題材,成了自詡主導的中共永遠的尷尬。

台灣國立大學歷史系教授劉維開接受台媒中央社訪問時指出,中共此舉是想在抗戰史上爭取更多自身的角色和作用。

劉維開解釋,爭議在於「七七事變」后才全面抗戰。台灣出版的抗戰史中,「九一八」到「七七」這段時間,含相關戰役在內,皆稱為「備戰」。他指出,也有中國學者認為「十四年抗戰」說法無法解釋「七七事變」開啟全面對日抗戰的角色和意義。

他提到,「九一八」后,當時中華民國政府採取「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一邊進行國家建設」,到了「七七事變」,日本侵略關內領土,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隨後發表抗戰宣言,表示已到最後關頭,「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的決心」。

劉維開並提醒,中共在七七事變前的抗日,並不是基於國家的主權統一,而是為了完成共產國際的使命,所以一方面仍和政府對立。

中國的中學歷史老師王三實在微博分析,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強調中國人民遭受日本侵略的時間,繼續高舉抗日大旗;二是突出中共的領導作用,因為十四年抗戰的前六年主要是東北抗聯。這是中共奉蘇聯指示建立的抗日組織,與『武裝保衛蘇聯』一個意思,最後併入蘇聯紅軍88旅。」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相隔僅一個多月,中共於11月7日在江西瑞金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全國臨時中央人民政府」,在國難之際,公然建立國中之國。這個「國家」提出了「武裝保衛蘇聯」的口號,而非保衛中國。

據東方日報報導的觀點,1931年日本侵華時,中共為了拖延民國政府的「剿匪」力度,喊出先「一致抗戰」,因此把「九一八事變」當成抗日起點。但蔣介石認為應「先安內,后攘外」,所以直到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才正式對日宣戰,所以中華民國抗日史為8年。

1933年的長城戰役和熱河戰役

據維基百科資料,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其鐵道「守備隊」炸毀瀋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挑起「九一八事變」。,駐軍執行「不抵抗」政策,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

1932年1月2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稱「抗日必先剿匪,攘外必先安內,安內以攘外,剿匪以抗日」。當時國民政府在長城一線以防禦為主,而在南方開始全面剿共。

1933年,日滿勢力向關內擴張,國民黨軍和日軍在長城一線和熱河展開一連串激烈的戰鬥。戰役從1月1日開始,國民黨軍隊由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代理委員長張學良指揮,先後調集14個軍20餘萬人,以保衛熱河和依託長城阻止日軍進關。3月12日起由何應欽接替張學良指揮。

日軍先後進攻山海關、長城各隘口與熱河,國民政府派遣宋哲元、馮治安、張自忠、劉汝明、關麟征、黃傑與劉戡在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羅文峪、界嶺口憑險固守並抵禦日軍,日軍傷亡數千,國民黨軍則逾萬。

其中,3月12日,第三十七師第一〇九旅旅長趙登禹親自率領500名士兵組成「大刀隊」,只帶大刀和手榴彈,夜襲長城外小喜峰口的日軍騎兵和炮兵部隊,砍死砍傷日軍逾千人,繳獲坦克11輛、裝甲車6輛、大炮18門、機槍36挺、飛機1架,500名大刀隊員僅23人生還。日軍騎兵與炮兵部隊一夜之間被全殲,打破其不可戰勝之神話。當時日本《朝日新聞》稱:「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于喜口峰外,而遭受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

國民黨軍最終由於軍備不良、戰力消耗殆盡、戰略位置喪失而撤退。之後中華民國成立國民政府行政院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由黃郛與何應欽與日本代表梅津美治郎簽訂塘沽停戰協定,劃定冀東二十二縣為非武裝區,軍隊不得進入,而日軍退回長城以北,但實際上日軍以「監察中國軍隊」的名義留下了駐軍,為盧溝橋事變準備了條件。

中共以抗聯取代義勇軍,悲壯歷史被抹殺

2014年7月,開放網題為《中俄怎樣插手東北抗日?》的文章披露,九一八事變時,張學良正在北京看戲,聽聞消息后,敕令請戰與北大營共存亡的旅長不許抵抗。第二天(919)張學良正式下令「不許抵抗,以免事態擴大」。並議定電告南京國民政府,「請國聯調停干涉」。

文章指,張學良是出讓東北的千古罪人。

文章還稱,在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下,東北軍的部分軍警人員,自發組織了抗日義勇軍。例如遼寧省警務處長黃顯聲,率領警察抗擊日軍,后往遼南地區將民團和保安部隊組成抗日義勇軍。

黑龍江省主席馬佔山將軍為保衛哈爾濱組織的江橋抗戰,堅持了一周才敗退。

原東北軍將領、依蘭鎮守使、二十四旅中將旅長李杜將軍組織抗日自衛軍,舉起了抗日義旗;

後來成為抗日名將的謝文東加入抗日自衛軍。多次打擊日寇戰果卓著,只是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時,加入國軍序列,東北在蘇聯紅軍手裡交給中共,他被俘槍斃。變成了「土匪頭子」。

文章指,百路抗日義勇軍超過三十萬人,超過了張學良的東北軍人數。只是他們沒有象樣的武器和供給,沒有後方和支援。但是義勇軍曾經十一次攻打瀋陽,六次攻打長春,曾經佔領了十六個北滿縣城,給日軍以重創。

文章披露,國民政府一直支持義勇軍。由裴敏貞在東北負責接濟。曾經將大批學生送往黃埔軍校。最後,當義勇軍孤立無援,潰敗下來時,國民政府與蘇聯政府進行了艱辛的談判,最後雙方議定:東北抗日義勇軍經過蘇聯西伯利亞區域,輾轉進入中國新疆,途中,蘇聯政府提供便利保障,國民政府支付三百七十萬美元(等於現在一億美元),作為此次轉移的費用支付給蘇聯。這批義勇軍出發時四萬多人,由於長途跋涉,食物不足,到達新疆時只存活數千人。

文章指,一九三六年,剛在西北立腳的中共,為了在全國拉隊伍,擴充人馬,藉機派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到東北收編各路抗日義勇軍,招收活躍在東北襲擊日寇的東北軍舊部、東北人民自發的抗日游擊隊、東北民眾救國軍、中國自衛軍吉林混成旅和綠林、鬍子(土匪)部隊,把能夠聽從的抗日義勇軍儘力拉入「抗聯」。成為中共勢力範圍。中共領導成立了有三萬人的「東北抗日聯軍」。

這隻有義勇軍十分之一或者是十五分之一由中共統領的東北抗聯,因為他們聽命于中共和共產國際(蘇聯)。就獲得了半個世紀的宣傳與教科書記載,他們有了「在白山黑水間英勇抗日」的英名。大批艱苦抗日的可歌可泣的義勇軍,因為不歸中共領導,只是作為陪襯。以致在國人的心目中,只知道抗聯,沒有抗日義勇軍!

另據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雪冷血熱》一書披露,1932年10月,中共滿洲省委巡視員吳福海,來到東北工農反日義勇軍,傳達省委指示,將該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36軍江北獨立師,其任務不是保衛東北,而是:實行土地革命,創造蘇維埃政權,武裝保衛蘇聯。

抗聯被指是將領投日做漢奸最多的部隊

網上流傳一篇署名「蟋蟀他哥」的文章《將領投日做漢奸最多的部隊竟是…》盤點了抗聯投敵當漢奸的名單。下面這些主要是師以上軍事幹部,和部分團以上軍事幹部,不包括黨政要員,並且僅從1936年2月東北抗日聯軍成立后算起:

1、羅英,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政治部主任,1936年2月率部投日。投日後潛伏在抗聯第7軍當秘書,1937年3月將7軍長陳榮久的行動告密,致陳被伏擊犧牲。

2、安鳳學,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4師師長,1936年(?)9月投日,后被日軍處死。

3、於九江,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7師長,1936年10月與日偽商談投日,事敗后全師被繳械。

4、崔石峰(又名崔一山、崔應哲),抗聯成立前衛東北人民革命軍第4軍4團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被俘后投日。

5、尤連生,東北抗日聯軍第8軍4師師長。1937年秋3師與4師內訌,3師對4師部分武裝繳械,並扣押尤連生的家屬為人質,尤連生偷逃后投日。不久4師政治部主任柴蔭軒被內姦殺害,4師解體。

6、赫魁武,東北抗日聯軍第8軍副軍長兼7師師長,1937年(?)10月率部投日。

7、胡國臣,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軍需部長,1937年12月率部投日。

8、安光勛,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參謀長,1938年2月被俘后投日。

9、高世魁,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10師師長,1938年4月率部投日。

10、秦秀全,東北抗日聯軍第8軍1師師長,1938年5月率部投日。

11、王振祥,東北抗日聯軍第9軍2師師長,1938年5月率部投日。

12、張德金,東北抗日聯軍第9軍2師團長,1938年5月投日。

13、李青林,東北抗日聯軍第9軍2師團長,1938年5月投日。

14、趙慶珍,東北抗日聯軍第8軍6師師長,1938年6月率部投日。

15、程斌,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第1師師長,1938年6月率部投日。后程斌率部追殺楊靖宇獲得成功,並且一舉摧毀抗聯的密營。

16、傅世江,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4師4團團長,1938年7月率部投日。

17、宋一夫,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政治部主任兼吉東省委書記,1938年7月夥同2師1團副官攜公款投日並供出了抗聯西征計劃。

18、曲成山,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1師代師長,1938年8月被俘后投日。

19、王自孚,東北抗日聯軍第8軍3師師長,1938年8月殺害第8軍政治部主任劉曙華后率部投日。

20、吳雅範,東北抗日聯軍第8軍3師師長,1938年8月與師長王自孚殺害第8軍政治部主任劉曙華后率部投日。

21、曲成山,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1師師長,1938年9月率部投日。

22、董憲章,東北抗日聯軍第8軍5師師長,1938年9月率部投日。

23、韓鐵漢,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2師參謀長,1938年10月與副官李英臣殺害政治保衛師師長常有鈞后投日。

24、洪喜波,東北抗日聯軍第9軍參謀長,1938年11月率部投日。

25、宮顯庭,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3師師長,1938年11月率部投日。

26、叢海山,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4師9團團長,1938年11月率部投日。

27、郭成,東北抗日聯軍第9軍1師師長,1938年12月被俘后投日。

28、陳雲升,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4師師長,1938年率部投日。

29、關文吉,東北抗日聯軍第8軍2師師長,1938年率部投日。

30、考鳳林,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8師師長,1938年投日。

31、呂紹才,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8師師長(考鳳林投日後接任),1938年投日,8師解體。

32、蘭志淵,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2師師長,1939年1月率部投日。

33、關書范,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1師師長。1938年投日,因為投日後又勸軍長柴世榮投日,被處決。3個月前,「八女投江」即因為掩護關書范等人而發生。

34、李華堂,東北抗日聯軍第9軍軍長,1939年2月率部投日。

35、謝文東,東北抗日聯軍第8軍軍長,1939年3月率部投日。

36、雲鶴英,東北抗日聯軍第7軍2師師長,1939年8月因叛變被處死。

37、鄭魯岩,東北抗日聯軍第7軍政治部主任,1939年10月被俘后投日。

38、滕松柏,東北抗日聯軍第8軍副軍長,1939年投日。

39、李延會,東北抗日聯軍第8軍4師副師長,1939年投日。1945年東北解放后率小股土匪加入解放軍合江省軍區26團。1946年再次叛變為匪。

40、丁守龍,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警衛旅1團參謀,1940年1月投日。丁的叛變,使身處險境的楊靖宇暴露了行蹤和兵力,陷入了更為險惡的境地。

41、林水山,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第2方面軍參謀長,1940年2月投日。

42、呂伯歧,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第2方面軍政治部主任,1940年3月被俘后投日。

43、金廣學,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第1方面軍政治部主任,1940年4月被俘后投日。

44、朴德范,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第3方面軍參謀長、第1路軍警衛旅旅長,1940年9月被俘后投日。

45、周雲峰,東北抗日聯軍3師政治部主任,1940年被俘后投日。

46、全光,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軍需處長兼南滿省委地方工作部長,1941年1月被俘后投日。

47、李忠孝,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8支隊政委,1941年被俘后投日。1945年9月東北解放后加入解放軍。1946年再次叛變。

48、齊雲祿,東北抗日聯軍第10軍副軍長,投日後被處死。

49、白雲峰,東北抗日聯軍第11軍參謀長,率部投日。

50、尹夏泰,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1方面軍參謀長,率部投日。

51、林宇城,東北抗日聯軍師長,率部投日。

52、呂歧山,東北抗日聯軍師長,率部投日。

53、王風林,東北抗日聯軍第7軍1師2團團長,1938年2月率部投日。

54、楊子歧,東北抗日聯軍第11軍1旅政治部主任,被俘后投日。

來源:阿波羅網於飛報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