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程晓农
《华尔街日报》5月17日报道,中国最近又出台了新的房地产扶持政策:一,取消过往阻止炒房的房贷利率政策;二,将房贷最低首付比例款降到15%;三,要各级地方政府拿钱出来,把房地产公司卖不掉的住房买下来。这样的政策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下面大致说明一下。
首先,中国的中产阶层家庭目前已经户均背负2百万人民币的房贷,现在政府为了挽救经济,还要诱使更多中低收入家庭负债。而实际上,中国的城市居民现在不约而同的选择是,尽量提前还贷,降低负债压力,因此全国银行加总的房贷余额已经开始下降,同时储蓄余额也开始下降。这种状况下,会有多少家庭积极响应政府的借贷号召,增加自家的财务困难呢?
其次,现在中国的房产价格不断下降,政府降低房贷的首付比例到15%,实际上是把巨大的风险放到了银行的头上。只要从现在起,房价再下降15%,银行新放出去的房贷就可能变成坏账,让经营已经非常危险的银行面临更大的存活压力。
再次,让地方政府买下房地产公司卖不掉的住宅,等于是房地产公司的坏账由地方政府买单,那只会加重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让现在已经非常严重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雪上加霜。
这三项政策有一个共同点,即为了救急,不顾后效;酿祸于未来,只图眼前不致于崩盘。《华尔街日报》称,这些政策是中共迄今最大胆的举措;不过,《华尔街日报》没说的是,这些政策虽然大胆,实属险棋,救不活全盘,却断送生路。中国政府不惜以未来的经济恶化为代价,选择这样的险棋,其实是因为没棋可下了,只能下一着险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当前中国的经济状况已经非常困难,在中国投资的外国企业忧心忡忡。虽然外企希望中国经济能早早改善,但到底中国经济今后会怎样,外企左右不了。外企关心的无非就是影响中国经济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因素。就影响中国经济的内部因素而言,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中国的银行系统岌岌可危,这件事已引起了西方金融界的关注。金融系统支撑着中国经济的运行,如果银行岌岌可危,那么,中国经济就不容易摆脱困境了。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外部因素,表面上看是国际贸易问题,其实质却是国际关系问题,或者说是冷战造成的经济全球化格局重组。
来源:SBS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