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10万亿大放水的传闻甚嚣尘上,这真能把中国经济拉出泥潭吗?
越来越多的城市,停运有轨电车了。最入的,是东新加北第一省会沈阳。
“新北漂”开网约车长假三天拉活低于2000
今年以来中国多地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提示网约车运力已经饱和,或远远超过实际需求。尽管收入正在“缩水”,但网约车司机这一职业仍旧吸引中小城市谋生困难的民众前赴后继,特别是到北京等一线城市开车挣钱。
从外地到北京开网约车的阿俊,每天都发视频记录他开网约车的流水账。
10月6日,他表示,开车一天也挣不到钱。
阿俊又纪录了10月5日的流水:在线8个小时,毛利仅430块。
他说,这一天接活,从卢沟桥到门头沟,再到通州。然后给车加油。在通州吃了午饭,花好几十块钱。最终到达北京南站,发现那里赌车很厉害。
10月4日,他表示,原以为十一长假可以多挣点钱。实际上,从10月1日到3日,三天时间他靠拉人,仅获得毛利1900块。
他说,10月3日是他在北京开网约车的第184天。当日他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8点,除了吃饭时间,10多个小时拉人仅获得400块钱。
他感慨道:网约车这个行业成本很大。“北漂”在北京要租房子,加上吃、租车费用、违章费用,加油费等,算下来根本就挣不到任何钱了。
香港《明报》6日报导,近期在北京通过叫车平台约到的网约车司机许多都带有浓重外地口音,这些司机都是刚到北京不久的“新京漂”。
刚从东北到北京不到一周的穆姓司机说,“老家那边都没人了,前两年做生意赔了点钱,就跟着一帮老乡来北京闯闯”。
这两天收入如何、能不能适应北京的环境?穆姓司机有些激动地说“挣不着钱啊”“一天跑下来刨了油钱和租车的费用,根本没几个子剩下”。
《中国职工状况研究报告》指,不论租车或是有自己的车,近半网约车司机月收入集中在5000至9000元,能够赚到万元收入的网约车司机不到一成。
带来噩梦!10万亿大放水,进入谁的腰包?
最近,关于10万亿大放水的传闻甚嚣尘上。
时事评论人士倪刃对此表示,如果10万亿放水的大头,再次进入地方政府的腰包、国企央企的腰包,而不是老百姓的腰包,那么“滞胀”的噩梦,可能就不再是危言耸听。
9月21日举行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提出,以一揽子刺激加改革的经济振兴方案实质性扩大内需。
刘世锦建议,推出一揽子刺激加改革的经济振兴方案,带动经济回归扩张性增长轨道。具体包括10万亿元刺激规模。
如果“10万亿放大为140万亿”,意味着派生存款的循环满负荷运转,10万亿被货币乘数放大到了极限,这其实只是一种仅在理论上才会发生的极端情况。
考虑到中国经济当下的现实,银行求着放贷都没人贷款,就算低利率,贷款意愿上升的企业又有多少?贷款后将钱花出去的企业又有多少?个人情况也一样。又怎么可能实现极高的贷款、再贷款和派生存款呢?
“所有持有人民币存款的人,购买力要缩水一半以上”,就更是耸人听闻。
事实上,中国的货币体系中一直有货币乘数,货币乘数也并非多么恐怖的东西,更不会将放水直接变成几倍乃至10倍的货币量。
与此同时,社融却一直低迷,意味着企业贷款意愿、居民消费意愿很差。也就是说,货币乘数效应在经济低迷之下,很难放大货币数量。
第二个问题:通胀或者超级大通胀的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其实,货币宽松并不一定会引起通胀,因为通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取决于货币供给的增加。
虽然货币宽松(如降低利率或增加基础货币)理论上会增加市场中的货币供应,可能导致物价上涨,但实际效果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假如放水,但同时存在社会消费需求不足、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等,都会阻止通胀发生。
如果经济处于衰退或需求不足状态(中国目前就有这个情况),放水的资金可能会流向资产市场(比如股市)或储蓄,但不会直接推动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商品和服务不上涨,就意味着通胀不会发生。
现在与其担忧可能的10万亿所带来的大通胀,不如担忧一下衰退。未来如果出现适当的通胀,却同时伴随衰退,那才是另一场噩梦——滞胀。
中国现在最需要的事情,是提高底层民众的社会保障水平(教育、医疗、养老),是中国版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现在经济问题的核心,就是最广大的底层老百姓收入低。
两条线路停运!东北第一省会,难了
越来越多的城市,停运有轨电车了。最新加入的,是东北第一省会沈阳。
9月26日,沈阳浑南现代有轨电车运营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有轨电车2号线、4号线,将于10月25日停运。
理由是,有轨电车二号线和地铁二号线存在资源重叠、站点较近情况。而有轨电车四号线则是因为乘客稀少,有轨电车三号线可以满足有轨电车四号线的出行需求。
除了有轨电车停运,沈阳地铁四期规划进展缓慢,也被搬到了台面上。
近日就有沈阳市民在人民网留言板留言指出:沈阳地铁第三期规划共有一东,二南延长线和3和6号线,现在2南延长线已经通车,三号线西段也早就已经轨通,马上就将试运营了,一东延长线也实现了轨通了,按理说应该推进第四期规划了。
地方财政主要有两个钱袋子,一个是以税收为主的一般预算内收入,一个是以卖地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不过,从收入与支出来看,一直都不平衡,收入无法满足需求,入不敷出,需要依赖上级财政转移或者依赖举债。
最关键的是,今年沈阳的财政收入又缩水了。沈阳统计局披露,今年前7个月该市税收收入352.2亿元,同比下降4.2%。非税收收入增加对冲之下,沈阳前7个月的一般预算内收入524.8亿元,增长了5.4亿元。
从沈阳财政局公布的详细数据可以看到,前七个月非税收收入增长了32.3%,其中罚没收入增长了28.5%。
2019年之前沈阳的卖地收入一路增加,2019年揽金462.2亿元。2020年黑天鹅元年,卖地收入骤减至223.1亿元,2021年大幅反弹,创历史最高,达到了484.3亿元。
之后一路跳水。2022年膝盖斩,跌至112.3亿元。2023年沈阳卖地收入跌破百亿,至88.9亿元。
上半年,珠海有轨电车1号线决定终止运营,并修复路面且新增2条汽车车道。
一言以蔽之,轨道交通大扩招时代结束了。
请订阅阿波罗网副频道,订阅链接:https://shorturl.at/lMP34
请订阅干净世界:https://shorturl.at/luFTU
原文链接:带来噩梦!10万亿大放水,进谁腰包?两条线路停运!东北第一省会,难了,来源:阿波罗网林亿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