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条朋友圈动态敲响了警钟。一位在医院检验科工作十年的朋友写道:“收到通知了,我们科室明年开始不再招收编制人员,全部改为合同制。干了十年,没想到铁饭碗真的要变成塑料碗了。”这并非个例,它揭开了中国300多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命运悄然转变的序幕——一场史无前例的编制改革正在席卷中国。
北京某知名三甲医院人事科主任向我透露:“编制人员退休一个少一个,新人进来都是劳务派遣或者医院自聘。”该院规划显示,到2027年,除科主任等核心管理岗位外,其他检验人员将全部改为合同制。这并非个例,类似的变化正席卷全国。
教育系统也遭遇了同样的巨变。2025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通知要求中小学校后勤服务岗位逐步社会化,包括食堂管理、校园保洁、安保服务等。我走访的几所学校均已显现这一趋势。江苏省教育厅数据显示,2025年1-5月,全省中小学校新招聘的后勤服务人员中,编制人员占比仅为5%,其余95%为劳务派遣或外包。
这场改革带来的收入变化令人担忧。一位拥有十年工龄的中学食堂管理员,在编制时代月收入约为4500-5500元,加上津贴补助,年收入可达7-8万元。外包后,同等岗位的月薪降至3500-4200元,年收入减少2-3万元。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后勤保障岗位的脱编速度,大量数据显示,大量铁饭碗就此终结。某省会城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人表示,受影响的员工要么转岗,要么选择买断工龄,要么改为劳务派遣。
采访了几位受影响的员工,他们的声音真实而沉重。老张,一位拥有15年驾龄的事业单位司机,今年48岁,他说:“突然通知司机岗位要外包,我们可以跟着转,但收入要降30%,五险一金标准也不一样了。这个年纪,想转岗太难了。”人社部数据显示,受影响的编制人员中,40岁以上者占比高达67%,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再就业压力。
改革的推进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地方政府执行力度也极其坚决。这背后,是复杂的深层原因。财政压力无疑是最直接的因素。在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事业单位人员支出已成为沉重的负担。中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测算,到2030年,事业单位人员支出将占财政支出的22%以上。
成熟的物业公司、餐饮公司、保安公司等能够提供标准化、专业化的服务,并且成本更低。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某市级医院将18名编制保洁人员外包,年费用从108万元降至76万元,服务质量还有所提升。
300万人的“铁饭碗”是否真的会变成“塑料碗”?说白了,就是没有钱了,但这场改革已启动,不会轻易停歇。每个在编制内工作的人都需为可能的变化做好准备。
来源:城柳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