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華人最愛的海鮮,肯定少不了龍蝦。再加上幾罐啤酒,那叫一個享受啊~
但是在加拿大,烹飪龍蝦可是要注意的!稍不留心,你就有可能觸犯刑法。
據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報道,近日加拿大多倫多一家餐廳因為"殘忍虐殺龍蝦"而被起訴,可能會面臨罰款,老闆還有可能獲刑。
新聞報道:
事情緣起於多倫多一家餐廳拍攝了一段烹飪龍蝦的視頻,然後給美食網站Eater.com投了稿,被採用后發在了網站的 Facebook主頁上。
然而動物保護組織"動物的正義"(Animal Justice Canada)看到了這段視頻后,認為餐廳在殺死龍蝦過程中"手段殘忍",屬於虐殺動物。
因此它向安省防虐待動物協會(Ontario SPCA)投訴了這家餐廳以及發布視頻的Eater.com,指出它們違加拿大刑法(Criminal Code of Canada)。
要知道,在加拿大虐待動物是真的觸犯刑法:刑法禁止"給動物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傷害"、虐殺動物屬於違法行為,故意虐待的處罰最長可達5年。
而安省防虐待動物協會發布的法令(OSPCA Act)也規定:禁止"給動物造成痛苦"。
引起投訴的視頻標題是"Eater』s Top5 Seafood",發布在Eater.com的臉書主頁上。
視頻中,先是一名廚師拎起一隻巨大的龍蝦(13磅)放在桌子上。
視頻截圖:
它的尾巴還在一抖一抖地,給攝像頭濺了不少水。在龍蝦還活著的時候,另一名廚師把它的鉗子挨個切斷。
之後是頭、尾分離。整個過程中,龍蝦似乎都是有知覺的,因為腳和尾巴都在動。
整個視頻中,沒有出現龍蝦被打昏或殺死的動作。
「during each of these dismemberment scenes, the lobster』s rear walking legs are moving, showing clearly that he is alive and conscious throughout the dismemberment.」
"在被肢解的每個畫面中,龍蝦的後足都一直在動。這表明它全程都是有知覺的,遭受了殘酷的痛苦。"
"動物的正義"組織之前已經在加拿大各地提出了多起有關動物虐待的投訴,包括曾投訴知名品牌加拿大鵝(Canada Goose)虐殺郊狼和鴨子:
加拿大鵝使用真皮毛–鵝毛、郊狼毛等行為引起了動物維權組織的注意。
抗議活動
在紐約、多倫多等地都掀起了針對加拿大鵝的抗議活動。
加拿大鵝宣布要上市的消息傳出之後,保護組織也第一時間表態會購入股票做股東,希望通過股權投票促使大鵝不再使用郊狼皮毛。
而針對龍蝦的投訴還是加拿大第一起。在回應郵件中,被投訴的餐廳老闆Jonathan Gonsenhauser表示自家餐廳烹飪龍蝦是「符合人道主義精神」的。
他稱餐廳有推出龍蝦主題的系列菜肴,包括黃油清蒸龍蝦、龍蝦肉沙拉、龍蝦卷等。
而餐廳一直貫徹"用最人道的方法殺死龍蝦"理念,具體方法是用一根針直接穿透外殼扎進龍蝦的腦子,讓它迅速死亡。
而由於生物的神經末梢反應,龍蝦死後身體部位還是會顫動,這是正常的。
而且關於龍蝦是否能感受到痛苦,這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科學家們對此做了很多研究。
2005年,奧斯陸大學發表論文稱龍蝦的生物組織決定它根本感覺不到疼痛。
然而2013年,女王大學的研究結論正好相反:龍蝦是可以感受疼痛的。
"動物的正義"執行主管 Camille Labchuk表示,根據拍攝的視頻來看,龍蝦確實遭受著痛苦折磨。
"龍蝦被活生生地殘酷肢解,我們的法律應該保護它們免受最可怕的痛苦。"
「Lobsters feel pain, and our laws must protect them from the worst forms of suffering」
目前安省防虐待動物協會(SPCA)正在調查此事。如果協會決定向法院提起控告,那將是加拿大第一起龍蝦虐待案件。
以後再有殺掉活龍蝦、活海鮮的行為,此案就可以作為判例參考。
以後殺個龍蝦,還要想想怎麼下手了~
對於北美的廚師們來說,殺龍蝦的最常見方法就是把它們扔進開水燙死。或者是用刀等鋒利的工具刺穿龍蝦的大腦、或是快速把龍蝦切成兩半。
但是動物保護組織表示,最人道的方法應該是使用電擊眩暈器。
而且這事兒也不是加拿大才有,之前澳大利亞一家餐館就因為"虐殺龍蝦"而被罰款1500澳元(約等於1518加元)。
華盛頓郵報:
據描述,廚師"殘忍地用鋸子切割龍蝦,而沒有先把它打昏或快速殺死。"
可以看出龍蝦確實在活蹦亂跳,所以這家餐館被罰款了~
國外做個菜還真不容易啊。。。這要是在國內,可能大多數餐館都要被罰到破產?
此前還有動物保護組織從"別人的餐桌上"救出了一隻110歲的大龍蝦:
這隻龍蝦是美國佛羅里達一家餐館提供的菜肴,已經被端上了客人的桌子。可能正好被動物保護組織成員看到,就(買下了?)然後放生。
這桌客人應該挺尷尬的吧。。。
來源:加拿大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