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債務,我們還剩多少財富?

來源: 博客 作者: 孫驍驥

最近,標普全球評級發表了有關中國信貸增長的報告,根據該報告,在2017至2021年間,中國債務規模可能增加77%至302萬億元人民幣。從債務增速來講,中國的債務增速高於中國名義GDP增長率,這其實意味系統的高信貸風險仍可能遞增,構成風險。

在不斷增大的債務當中,家庭信貸的增長非常引人注目。根據德意志銀行的研究,時間低於一年期限的中國家庭信貸在今年的二季度加速增長,如今的消費貸款增速快于房貸增速,這使得所有新貸款撥備增速逼近創紀錄的10%。

債務的不斷累積,並且逐漸從地產業流向消費端。這一對於每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樣的財富趨勢?除去這些債務,我們又應該如何來保護自己所剩不多的財富?

一、過高,我們的財富被提前掏空

房地產冷卻,消費端暴增,這並不是中國特有現象,而是全球的趨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全球金融穩定報告》當中具體指出:金融以來,發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家庭債務仍繼續提高。

根據顯示,2008年到2016年,新興經濟體家庭債務佔GDP(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中位數,由15%上升至21%;在發達經濟體,中位數則從52%上升至63%。而近年來全球家庭債務攀升,雖然短期內會促進經濟成長、降低失業率,但從中長期來看,依然容易引發金融危機。

眾所周知,家庭債務提高在短期內有助於促進消費、推動就業、提升房地產和銀行資產價格,進而帶動經濟增長。但是在3到5年後,債務的負擔會逐漸取代經濟紅利,家庭債務上升則對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而且有很大程度上會引發銀行業危機。到時候,人們的日子會更加難過。

負債方面,可謂環球同此涼熱,中國又怎可能獨善其身。

實際上,中國經濟的高負債率,早就不是什麼新聞。在2013年,摩根大通就發布了一份報告指出中國債務佔GDP的比例,在約十年的時間裡邊從105%上升到187%,與此同時,當債務在不斷上升的時候,中國經濟的增速卻在急速下降。

從2013年至今,中國經濟已經從7.8%下降到了6.9%。未來的增速還可能會進一步下降。可見,債務在不斷累積,償債的能力卻在下降。最後還不上錢,經濟遲早要遭殃。

中國債務水平上升源於各階層對金融的廣泛參与,這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房地產。據統計,房地產在中國家庭的總資產比例中佔比高達69%,而美國僅僅為36%,這個高比例已經突破了常識,令人感到這種不成比例的負債將對於家庭的財產安全以及整個經濟的發展有巨大隱患。這種巨大隱患,來自於人們的無知和貪婪。

中國的家庭負債集中於房地產,反映出中國人對於地產的迷信。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家庭相比,中國的家庭投資觀念還停留在小學水平。在資產配置上,中國百姓完全不信任金融資產,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是從傳統的封建農業社會的角度出發,迷信土地、房產的財富保值增值功能。

這就造成了人們不惜背上超出自己償還能力的巨債,按揭房屋,因為他們相信,以後房地產帶來的回報將會超過自己現階段的投入與付出。全民炒房炒地的經濟模式,就在這種集體心態之下形成。

今年年底,中國的家庭債務可能會達到GDP的45%,而在兩年前這個數字還不到40%。而英國《金融時報》的預測更激進,他們認為中國家庭債務在過去8年增長了一倍,而且今年年底預計將達到GDP的50%。其增速之快,令人矚目。

這種高負債,實質上就是一種賭博,而且是屬於在賭場舉債買籌碼的舉措,風險很高。假如賭場里人人都這樣做,造成的系統性危機不言而喻。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員曾經指出:中國經濟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最大的贏家就是製造商和地產商,最大的輸家是服務業以及家庭。高舉債的投資使得服務業的營運成本大幅提高,利潤攤薄;中國的普通家庭也面臨通脹、儲蓄回報率減少、投資無門等等現實問題

種種問題積累至今,令我們發現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嚴重缺乏新動力,普通人的收入很難再有增長,似乎人人都看不到出路。

解決之道,一方面是要降低債務的增長速度。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生產效率,使得經濟的增長是依靠提高企業單位時間內的生產效率,而不是依靠投資和信貸等等的虛擬手段進行炒作。但如果以上兩條無法做到,那麼中國的經濟依然將會重複之前的套路,每個人的財富之路,依然是「前途光明,出路狹窄」,身體被掏空是必然的結局。

二、表面去槓桿,實際上加槓桿?

對於這個被信貸泡沫和債務負擔包裹著的經濟體,人們都已經是非常熟悉。但是也有人會質疑說:今年的金融政策中重要的一條不就是維持穩定、去槓桿、降風險嗎?既然風險已經降了,那麼債務的危機也就不存在了。

但即使採取了各種限制信貸的措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此前依然警告,中國正處於「危險」的信貸擴張路徑,經濟增長的主要成本「是公共和私人債務的進一步大幅增加」。

誠然,今年的「去槓桿」是經濟工作的主題,但是這並沒有直接讓我們背負的債務直接減輕。去槓桿的政策讓中國銀行業的資產增幅減小,今年的增幅只有5.5%,遠遠低於前五年的平均增長15%。這普遍被認為是中國由過去的資金容易取得、信貸寬鬆的情況轉變為現在的資金趨於緊縮、信貸緊縮,以達到遏制泡沫的目的。

不過,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根據德意志銀行對中國的債務問題的研究:與其說目前中國是在去槓桿,不如說是在進行債務再分配。雖然房地產貸款的數量被下去了,但在中國在家庭新增債務中,很大一部分是零售消費信貸,這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變了個花樣的房貸,用消費貸的名目來實現購房的目的。即使拋開此種情況不論,與真實的消費貸款相對應的是,中國零售銷售數據今年並不強勁。

如果我們查閱官方統計當中的消費類數據,會發現近三個月的數據並沒有任何明顯的提升。如果我們分別從餐飲、零售品、汽車相關、石油相關、建築材料相關等等幾大類別的消費數據來看,會發現無一例外的都是來到了歷史最低點。

餐飲與商品的銷售增長僅僅為10.1%,為去年12月以來最低;石油相關的消費品增幅為4.5%,為2016年10月以來最低;降幅最大的是建築相關行業消費增幅,僅為8.8%,這個數據是2009年以來的歷史最低。這明顯是受到房地產業被打壓的影響。

而如果從社會消費品銷售的整體情況來看,會發現目前的增幅處於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歷史低位。總之,數據告訴我們社會消費並沒有因為對房地產的打壓而迅速提升,反而是愈加萎靡不振。在此種情況下,談何消費貸款的增加呢?

實際上,隨著中國整體債務的增加,中國普通家庭的償債能力其實在減弱,換言之,標普等信用機構不僅僅是調低了國家的信用評級,其實也是調低了每個家庭的信用評級。這意味著在未來,中國還不起錢的家庭數量將增多,家庭債務的總體數量也將會更加龐大。

在中國政府試圖以消費支出提振經濟增長之際,卻發現多數消費者無法從國有銀行獲得貸款,大量網上貸款機構應運而生,以填補國有銀行留下的空白,在這種情況下,必然會存在大面積違約的風險。這是很容易想到的事情:連財大氣粗的大財團如今都還不起錢了,何況本來就沒幾個錢的普通家庭?

根據麥肯錫的一項調查,2022年前,中國整體債務規模將達到355萬億,屆時76%的中國城市人口將被視為中產階層。在這些人當中,有多少人會是還不起錢的債務違約者呢?另外,就算還的起錢,但背負債務的人們會真正感到幸福嗎?

根據國內的一份研究報告,儘管家庭債務通過提升家庭消費而提升了幸福感,但由於同時帶來了巨大的財務壓力,影響了個人情緒和身體健康,又降低了幸福感。

我們可以粗略計算出,當家庭債務同樣變化增加一倍時,情緒所帶來的影響力最大,健康次之,支出壓力最小。總之,消費給幸福感帶來的正面作用要小於因為支出壓力、情緒和健康所帶來的負面效果,所以最終來講家庭負債對幸福感呈現出負面效應。

負債消費、負債投資,長期來看終究是一個得不償失的選擇。高額負債的結果,必然是長期償還,本質上這就是利用人貪圖一時之快的感覺,而利用金融手段把人變作慾望的奴隸、金錢的奴隸,這裏邊存在著一個關於慾望與欺騙的陷阱,每個人陷入其中渾然不覺。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