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當局近日在新冠防疫政策上大轉向,發布「新十條」措施,不再提及堅持「清零」政策。三年的嚴格封控政策突然剎停,讓許多老百姓始料未及;一些人認為政府開始「躺平」,一窩蜂地將包括蓮花清瘟膠囊在內的感冒葯和止痛退燒的布洛芬等藥品搶購一空。目前唯一能夠確定的是,中國無法防止經歷大規模感染。
中國的「新十條」指出,不得採取臨時封控,縮小核酸檢測範圍,不再對跨地區人員要求核酸陰性證明和健康碼,並鼓勵無癥狀和輕度感染者居家隔離等。這些重大轉變意味著,中國正朝著逐步開放的方向行進。但不少學者指出,中國目前沒有清晰的實現「與病毒共存」的路線圖,如果缺乏協調和輔助,可能為社會帶來很大風險。
「老人的疫苗【相關閱讀:顯微鏡學家發表對四家疫苗公司的成分分析】加強針【相關閱讀:接種第三針疫苗 恐引發ADE效應】施打率低,醫療體系還沒有建立可以將醫療資源優先分配給危重病人的制度安排,一窩蜂地快速解除防疫措施可能導致民眾驚慌,這些都會給社會帶來衝擊」,美國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副教授陳希說。
確定:無法防止經歷大規模感染
目前唯一能夠確定的是,中國無法防止經歷大規模感染。
中國現在的最大弱點是缺乏免疫力。根據中國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28日,中國80歲以上老年人加強針接種率剛剛達到40%。目前,還有約2500萬60歲以上的老人未接種疫苗【相關閱讀:專家爆驚人內幕:接種疫苗,你有更大的可能會死於病毒】。
中國官員表示要在未來幾周內提升這一數字。不過即便如此,疫苗也無法預防所有感染。
科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的疫苗大多是滅活疫苗,雖然接種三針在防重症和死亡的效果上不錯,但在防基礎感染上不如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效果好,尤其是針對奧密克戎(Omicron)變種病毒。
另外,下個月是中國農曆新年,家庭朋友聚會可能引發進一步傳播。加上天氣轉涼,其他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等,可能加劇疫情傳播。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國家新冠病毒肺炎聯防聯控機制專家組成員馮子健12月6日對中國媒體表示,根據數學模型測算,在第一波大規模衝擊達到最高峰時,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達到60%左右。隨後會逐步回落到一個平穩期,最終可能80%至90%的人都會經歷感染。
按照中國14億人口來算,60%意味著約8.4億人口感染。目前全世界約有6.48億人感染。
其實,即便中國仍堅持「清零」政策,也無法防止最終出現大規模感染。奧密克戎病毒的傳播力極強,中國已經在11月單日突破3萬人感染。
不確定:是否出現大規模死亡
與此前的新冠病毒相比,奧密克戎變異株引發嚴重疾病的可能性要更小。專家表示,如果官方及時採取應對措施,大規模死亡並非不可避免。
11月底,健康數據分析公司Airfinity發布的模型顯示,未來三個月,如果中國取消「清零」政策,可能會有130萬至210萬人死亡。該模型估計的感染病例為1.67億至2.79億。
美國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全球衛生問題研究中心主任黃嚴忠刊文表示:如果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口在政府放鬆警惕後頭六個月內感染,最終可能有3.63億人感染,約62萬人死亡,每天有3.2萬人住進重症監護室。
目前中國尚未出現大規模死亡的跡象。專家認為,中國仍有條件減緩死亡,但要花大力氣。
首先,由於感染奧密克戎毒株后死亡主要集中在沒打疫苗的老年人身上,能否抓緊為老年人接種至少三針疫苗,是一個關鍵。
美國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副教授陳希對BBC中文說,「目前看來死亡率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他引述今年5月發表在《自然醫學》雜誌上一項基於3月疫苗接種【相關閱讀:專家爆驚人內幕:接種疫苗,你有更大的可能會死於病毒】率的研究,解除「清零」政策可能會在6個月內出現160萬人死亡。不過,此後毒株的新流行變種的毒性進一步減弱,疫苗施打雖然停滯了一段時間,但近期開始加速。
「根據其模型的模擬,如果老人都施打完滅活疫苗的第三劑加強針,那麼死亡率會下降61%」,陳希說。
他還說,傳統的防疫政策如戴口罩和社交距離保持都會壓低感染曲線,使預計的死亡率進一步下降。
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金冬雁在BBC中文的訪問中建議,可以考慮將一部分方艙醫院改成對老年人友善的安養設施,把一部分沒打疫苗的老人進行反向隔離,度過疫情高峰期。
另外,批准復必泰等mRNA疫苗進入中國,「起效會更快」,金冬雁認為。
不確定:有沒有應急措施緩解衝擊
目前尚不清楚中國有沒有應急預案來減緩衝擊。
金冬雁說,按照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馮子健估算的第一波感染率達到60%來看,「對國家和社會的衝擊非常大」。
以香港為例,今年春節后,在疫情最高峰時單日確診達到5萬人。急速上升的病例令公立醫療系統瀕臨崩潰,隔離中心爆滿,許多病人不得不露宿街頭。
金冬雁說,目前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不清楚國家的政策「路線圖」。
「目前看不清楚國家到底要達到什麼目標。比如是減少重症和死亡?還是減少疫情高峰的峰值?還是將峰值設定得更高,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免疫力?」
對於公眾來說,這涉及到什麼時候該去醫院,什麼時候不該去,有沒有電話諮詢系統配合市民的查詢,以及對於確實需要救助的人來說有沒有足夠的社區援助,有沒有遠程醫療服務等問題,他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12月8日在一個學術會議上表示,中國防控疫情政策的重心,應該由防控感染轉移到防控重症。
不確定:中國醫療系統能否承受壓力
這還牽扯到另一個問題:當住院人數急劇上升時,中國的醫療系統能否承受住壓力。
據報道,目前每10萬名中國居民中,只有不到4張ICU床位,絕大多集中在較富裕的城市。由於過去三年投資放緩,中國的醫療基礎設施參差不齊,農村地區尤其存在隱患。
另外,在中國許多地方,即使是最基本的治療,人們也會依賴醫院。
金冬雁說,雖然國家已經在鼓勵輕症居家治療,但面對中國政策急速轉向,宣傳系統做出快速反應,對老百姓進行宣導教育,改變日常習慣,也決定了能否緩緩解醫療體系的壓力。
陳希也認為,醫療體系要解決棘手的醫療資源稀缺的問題,能否引導輕症患者在家康復,重點收治危重症患者,這將決定抗擊疫情的結局。
此外,有效降低醫院的傳染風險,使其他疾病的治療不受重大衝擊,也會影響到最終的抗疫結局。
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探尋中華復興之路,必看章天亮博士《中華文明史》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來源:BBC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