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下個月中國年度」兩會」的臨近,中共領導人正面臨著近十年來最大的壓力,要求他們做出大胆的政策決定,以保障經濟的長期增長潛力。
今年年初,由於對經濟增長的擔憂,中國股市跌至五年來的最低點,通貨緊縮嚴重到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從未見過的程度,讓人想到2015年迫使決策者採取緊急措施的動蕩。
德國商業銀行經濟學家湯米·吳(Tommy Wu)說:」中國領導層上一次面臨這種壓力還是在2015年。」
「2024年是中國穩定經濟的關鍵一年。」他說,」然而,目前的情況要複雜得多。」
中國通過人民幣貶值和收緊資本賬戶來防止資金外流,同時向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領域投入資源,並將利率下調了100多個基點,從而克服了2015年的危機。
但是,這些政策彈藥現在已經耗盡、扭曲或缺損,限制了其修復停滯不前的經濟的能力以及找到因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下降、經濟增長循環帶來的螺旋式下滑的辦法。
自2021年以來,中國房地產市場一直處於垂直下滑狀態,原因是開發商在多年過度槓桿化的不良投資后出現了一系列違約事件。由於地方政府債台高築,基礎設施支出難以為繼。
由於與其他經濟體的利率差距過大,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有可能導致人民幣資產擠兌,而且隨著廉價信貸流入產能過剩的中國產業,可能會加劇通貨緊縮壓力。
中國的橡皮圖章議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年度會議將於3月5日開始舉行,但目前尚無跡象表明會由此出台重大刺激措施或制定宏大的改革計劃。
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合伙人賴特(Logan Wright)說:」人們普遍低估了中國政府目前在通過財政政策或銀行信貸增長來刺激經濟方面所面臨的限制。」
他說:」全國人大不會公布任何政策火箭筒,部分原因是中國沒有通過傳統渠道維持經濟增長的好辦法。」
「中國被它自己選擇的道路困住了」
去年,中國經濟未能重複其他經濟體在新冠疫情之後的爆髮式復甦,逃離中國的投資者對中國政府沒有公布明確的路線圖來解決結構性問題表示失望。
市場希望有明確的長期計劃來清理房地產行業、重組地方政府債務,並轉向更可持續的增長模式,減少依賴債務推動的過度投資,更多地依靠家庭消費。
全國人大會議不是中共領導人宣布重大政策轉變的傳統場所,這樣的機會通常會留給中共在每五年舉行一次的全國代表大會之間舉行的」全會」。
人們本預計在2023年的最後幾個月會有一次這樣的全會(三中全會),但是沒有如期召開;儘管仍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召開,投資者對政策不作為的擔憂卻不可避免地加深了。
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強將作年度工作報告,並確定今年的經濟目標,可能包括2024年實現5%左右的穩定增長,以及預算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
不過,分析人士認為,在沒有新政策將資源從基礎設施和製造業投資轉向家庭投資的情況下,制定與去年類似的目標有可能會打擊而非提振信心。
據法托姆金融諮詢公司(Fathom Financial Consulting)估計,目前中國經濟每增加10元人民幣的投資,能帶來0.2元人民幣的產出;而在2002年,同樣的投資可以帶來2.1元人民幣的產出。
在需求方面,在中國結束疫情封鎖一年多之後,消費者信心仍在創紀錄的低點徘徊。
「投資者和企業信心不足,但其根本原因在於消費者信心不足。」策緯諮詢公司(Trivium China)的經濟分析師佩塞爾(Joe Peissel)說。
「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有效方法是通過改革,讓消費者口袋裡有更多現金。」他說,」然而,習近平此前曾對發現金或提供更多的社會保障表示反感,因此這種可能性不大。」
經濟學家和投資者目前呼籲的再平衡政策其實是習近平早在2013年就提出的措施,但中國從未真正實施過,導致債務水平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經濟增長速度。
一些分析人士說,由於擔心不同的發展模式會帶來混亂,決策者似乎仍然將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置於可持續增長之上。
因為這些改革措施將賦予消費者和私營企業權力,而限制政府部門的利益。
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中國經濟專家史劍道(Derek Scissors)說:」現在進行重大轉變等於承認長期以來犯了嚴重錯誤–這不太可能。」
他說:」中國被它自己選擇的道路困住了。」
來源:德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