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禁8年不放,中国为何现在放刘霞出国?

刘霞7月10日飞赴德国的消息引发国务院、人权组织和各界人士关注。在软禁她近8年后,中国为何选择现在放刘霞出国?是否正在重拾过去的“人质”?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波遗孀刘霞7月10日离开北京、飞赴德国的消息引发美国各界关注。美国国务院一名官员当天透过电邮向自由亚洲电台中文部表示,中国当局释放遭其软禁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遗孀刘霞,并像她长期希望的那样允许她离开中国,美国对这一消息表示欢迎。美国继续呼吁释放所有良心犯,尊重所有人的人权和基本自由。这名美国国务院官员并在电邮中说“我们对中国正在恶化的人权状况和不断收紧的公民社会空间继续保持关切。我们会继续与中国当局就人权和基本自由进行坦率的讨论。”

美国纽约民间组织“中国人权”资深政策顾问高文谦7月10日向本台记者表示,他对刘霞重获自由的消息感到既喜又怒,

“喜的是刘霞终于自由了。愤怒的是,这件事情本身并不代表着任何权状况的改善,相反的更加透露出中国政府的卑鄙和无耻:重新回到90年代的‘人质外交’,又玩‘捉放曹’的这一手。”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7月10日在北京的例行记者会上说,刘霞已经按照其本人意愿前往德国接受治疗。

现在美国的民运人士王丹对此评论说,

“华春莹说的当然完全是谎言。如果按照刘霞意愿的话,8年前刘霞可能就想跟一起出来了。而且在晓波去世以后,刘霞多次表示希望能够出来。所以这显然不是刘霞个人意愿能够决定的。华春莹当然是在说谎。”

高文谦对此评论说,

“刘霞本人的意愿是跟她弟弟刘晖一起到德国,因为她们姐弟俩关系非常好。而且她弟弟刘晖就是因为刘霞,吃了官司,重判11年。但是现在刘晖依然留在北京。换句话说,中国现在是把刘晖作为人质,来限制刘霞海外行使自己的基本人权。”

现在美国加州的“中国民主教育基金会”会长方政,7月10日对刘霞终于能离开中国、获得自由的消息表示庆贺,并感谢刘晓波夫妇的朋友廖亦武、德国总理默克尔等人的努力。方政认为,中国并不是基于人权、或人道的原因放刘霞出国。

“中共如果说真的有这种人权的考量,有人道的考量,为了刘霞的身体,那早就应该让她自由,早就让她出来。因为大家知道,在很多年前刘霞就表达过要离开中国。包括刘晓波在去世之前的遗愿中,一个最大的遗愿就是希望刘霞生活在自由的国度。中国拖到现在才实现这个,可见它根本不是从内心去考虑人权或人道主义的这些东西。”

自刘晓波201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刘霞一直遭到中国当局监控和软禁。刘晓波去年7月去世后,刘霞的处境恶化,与外界长期失联,加重。旅居德国的异见作家廖亦武今年5月和6月透过社交媒体公开了他和刘霞的部分电话录音,刘霞在通话中不断啜泣,对自己被软禁、无法出国,表达了绝望和愤怒。当时,德国方面已为刘霞赴德国治疗作好准备,而中国当局却一再阻拦她出国。

在软禁她近8年后,中国政府为何选择现在放刘霞出国?王丹对此分析说,

“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长期以来,对于释放刘霞的呼声,在国际上从来没有断过。这个压力到一定程度,中国当局大概也是要去面对的。尤其过几天就是刘晓波去世一周年了,想必外界关于刘霞的呼声会更高。我想中国当局也是为了缓解一下这方面的压力。当然另外一方面也是跟很多的评论一样,我也觉得跟这次的美中之间的对抗有关。中国需要欧盟国家作为它的联盟,当然也要去付一些代价,包括德国一再要求释放刘霞,中国对这样的要求也只能答应。所以也是把中国人民当作人质的这样一种其实很可鄙的做法。”

就在刘霞离开中国的前一天,正在德国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晤,并参加多场活动。中国与德国签署了价值2百多亿美元的贸易大单。

美国“独立中文笔会”荣誉理事、“刘晓波之友会”发起人胡平,近年来多次呼吁中国政府还刘晓波、刘霞夫妇自由。胡平认为,美中贸易战令中国重拾“人质外交”,借放刘霞出国,改善与德国的关系。

“这个也是它‘人质外交’的一部分。这次刘霞她不是政治犯,但是她也是关于人权方面的一个象征性的人物,国际知名的人物。中国总是在这种事情上,在和西方打交道的时候,让西方作出某种让步,或者从西方人那里得到某种好处。”

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刘晓波生前好友王军涛,1994年曾被中国政府利用“人质外交”送往美国。王军涛认为,中国并不是因为担心刘霞的健康状况而放她出国治病。

“像刘晓波它都不心疼,它怎么能心疼刘霞?它只是希望这些举措能做一笔政治交易。说白了,其实中国政府从一开始释放政治犯,如果它要是心疼他们,就不会去迫害他们了。今天刘霞这种悲惨的境况,都是是中国政府一手造成的。”

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民间组织“人权观察”中国部主任索菲?理查森(Sophie Richardson)当天透过网站发声明说,刘霞获释表明,如果关心人权事务的外国政府努力推动,北京政府会做出让步。外界仍需继续施压,让中国政府不去骚扰刘霞仍在中国的家人。

(记者:林坪 编辑:申铧)

来源:RFA 版权归RFA所有, 文章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经 Radio Free Asia, 2025 M St. NW, Suite 300, Washington DC 20036 许可进行再版。http://www.rfa.org。

喜欢、支持,请转发分享↓
赞助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