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禁8年不放,中國為何現在放劉霞出國?

劉霞7月10日飛赴德國的消息引發國務院、人權組織和各界人士關注。在軟禁她近8年後,中國為何選擇現在放劉霞出國?是否正在重拾過去的「人質」?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波遺孀劉霞7月10日離開北京、飛赴德國的消息引發美國各界關注。美國國務院一名官員當天透過電郵向自由亞洲電台中文部表示,中國當局釋放遭其軟禁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遺孀劉霞,並像她長期希望的那樣允許她離開中國,美國對這一消息表示歡迎。美國繼續呼籲釋放所有良心犯,尊重所有人的人權和基本自由。這名美國國務院官員並在電郵中說「我們對中國正在惡化的人權狀況和不斷收緊的公民社會空間繼續保持關切。我們會繼續與中國當局就人權和基本自由進行坦率的討論。」

美國紐約民間組織「中國人權」資深政策顧問高文謙7月10日向本台記者表示,他對劉霞重獲自由的消息感到既喜又怒,

「喜的是劉霞終於自由了。憤怒的是,這件事情本身並不代表著任何權狀況的改善,相反的更加透露出中國政府的卑鄙和無恥:重新回到90年代的『人質外交』,又玩『捉放曹』的這一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7月10日在北京的例行記者會上說,劉霞已經按照其本人意願前往德國接受治療。

現在美國的民運人士王丹對此評論說,

「華春瑩說的當然完全是謊言。如果按照劉霞意願的話,8年前劉霞可能就想跟一起出來了。而且在曉波去世以後,劉霞多次表示希望能夠出來。所以這顯然不是劉霞個人意願能夠決定的。華春瑩當然是在說謊。」

高文謙對此評論說,

「劉霞本人的意願是跟她弟弟劉暉一起到德國,因為她們姐弟倆關係非常好。而且她弟弟劉暉就是因為劉霞,吃了官司,重判11年。但是現在劉暉依然留在北京。換句話說,中國現在是把劉暉作為人質,來限制劉霞海外行使自己的基本人權。」

現在美國加州的「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會長方政,7月10日對劉霞終於能離開中國、獲得自由的消息表示慶賀,並感謝劉曉波夫婦的朋友廖亦武、德國總理默克爾等人的努力。方政認為,中國並不是基於人權、或人道的原因放劉霞出國。

「中共如果說真的有這種人權的考量,有人道的考量,為了劉霞的身體,那早就應該讓她自由,早就讓她出來。因為大家知道,在很多年前劉霞就表達過要離開中國。包括劉曉波在去世之前的遺願中,一個最大的遺願就是希望劉霞生活在自由的國度。中國拖到現在才實現這個,可見它根本不是從內心去考慮人權或人道主義的這些東西。」

自劉曉波2010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后,劉霞一直遭到中國當局監控和軟禁。劉曉波去年7月去世后,劉霞的處境惡化,與外界長期失聯,加重。旅居德國的異見作家廖亦武今年5月和6月透過社交媒體公開了他和劉霞的部分電話錄音,劉霞在通話中不斷啜泣,對自己被軟禁、無法出國,表達了絕望和憤怒。當時,德國方面已為劉霞赴德國治療作好準備,而中國當局卻一再阻攔她出國。

在軟禁她近8年後,中國政府為何選擇現在放劉霞出國?王丹對此分析說,

「應該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長期以來,對於釋放劉霞的呼聲,在國際上從來沒有斷過。這個壓力到一定程度,中國當局大概也是要去面對的。尤其過幾天就是劉曉波去世一周年了,想必外界關於劉霞的呼聲會更高。我想中國當局也是為了緩解一下這方面的壓力。當然另外一方面也是跟很多的評論一樣,我也覺得跟這次的美中之間的對抗有關。中國需要歐盟國家作為它的聯盟,當然也要去付一些代價,包括德國一再要求釋放劉霞,中國對這樣的要求也只能答應。所以也是把中國人民當作人質的這樣一種其實很可鄙的做法。」

就在劉霞離開中國的前一天,正在德國訪問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會晤,並參加多場活動。中國與德國簽署了價值2百多億美元的貿易大單。

美國「獨立中文筆會」榮譽理事、「劉曉波之友會」發起人胡平,近年來多次呼籲中國政府還劉曉波、劉霞夫婦自由。胡平認為,美中貿易戰令中國重拾「人質外交」,借放劉霞出國,改善與德國的關係。

「這個也是它『人質外交』的一部分。這次劉霞她不是政治犯,但是她也是關於人權方面的一個象徵性的人物,國際知名的人物。中國總是在這種事情上,在和西方打交道的時候,讓西方作出某種讓步,或者從西方人那裡得到某種好處。」

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劉曉波生前好友王軍濤,1994年曾被中國政府利用「人質外交」送往美國。王軍濤認為,中國並不是因為擔心劉霞的健康狀況而放她出國治病。

「像劉曉波它都不心疼,它怎麼能心疼劉霞?它只是希望這些舉措能做一筆政治交易。說白了,其實中國政府從一開始釋放政治犯,如果它要是心疼他們,就不會去迫害他們了。今天劉霞這種悲慘的境況,都是是中國政府一手造成的。」

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民間組織「人權觀察」中國部主任索菲?理查森(Sophie Richardson)當天透過網站發聲明說,劉霞獲釋表明,如果關心人權事務的外國政府努力推動,北京政府會做出讓步。外界仍需繼續施壓,讓中國政府不去騷擾劉霞仍在中國的家人。

(記者:林坪 編輯:申鏵)

來源:RFA 版權歸RFA所有,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經 Radio Free Asia, 2025 M St. NW, Suite 300, Washington DC 20036 許可進行再版。http://www.rfa.org。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