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權前奏 太上皇復活、習被上緊箍咒

6月30日,中共召開會議,審議《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工作條例》,由主持。稱,設立中央議事協調機構是黨中央對重大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安排,強調「統籌不代替、到位不越位」。該條例被解讀為限制習近平專斷決策、標誌其實質性被架空,或是其交權前奏。

中共早在2020年《會工作條例》中提及「設若干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多數由習近平任組長,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國家安全委員會等。這次卻首次為「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整體立條例,引發廣泛關注。

時評人文昭指出,新華社報道中的十字表述「統籌不代替、到位不越位」最具分量,暗示將有大動作,矛頭直指習近平長期「小組治國」模式——繞過、架空總理。過去十余年,習近平通過小組做出所謂「中央決策」,使國務院淪為秘書處,李克強曾深受其害。此次立法,可能意在限制習大權獨攬、撥亂反正。

另一可能是,習近平為捍衛自身對這些機構的控制,急於通過明文規章鞏固主導權,回應高層挑戰。

文昭分析,「統籌不代替、到位不越位」意味著糾正「以黨代政」的越位行為,反映黨內已有看空習近平的動向。

評論員李林一表示,條例等同「給習戴上緊箍咒」,釋放出他被正式架空的重大信號,呼應近期大量習失權傳聞。他認為,協調機構背後可能是類似鄧小平時代的新「顧問小組」,如掌軍權的張又俠等元老重新操盤。

文昭指出,此前網上盛傳「中央顧問領導小組」即將重啟,溫家寶、李瑞環將出山,新條例似為其鋪路。如此結構性變動,堪比習近平修憲連任,意味其地位被系統接管。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沈明室也指出,條例為元老介入政治局提供製度依據;習近平雖仍主持會議,卻難回「定於一尊」的地位。

台灣勵志協會賴榮偉則指出,時機敏感,正值北戴河會議將至,此舉顯露集體領導趨勢,中共內鬥白熱化。

唐靖遠分析,該協調機構「三層職能」(決策、議事、協調)權力極大,類似「中顧委2.0」,對習近平形成全面接管與監督。他強調:若習近平真仍大權在握,不會同意立法自限權力。

不過文昭提醒,真正重啟中顧委還需政治局擴大會議及批准,且需元老表態造勢。目前僅《求是》刊出習近平文章《團結奮鬥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彙編他2016年至今22次「團結奮鬥」講話。文昭指出,中共慣於「缺什麼強調什麼」,此刻高喊團結,反映內部已現震蕩,要求幹部「情緒穩定」。

據稱,習近平去年三中全會病倒后,軍權旁落跡象頻現,親信接連落馬。獨立時評人杜政更援引北京一名反習政治老人的話:「秋天有變,10月見眉目。」

原文鏈接交權前奏 太上皇復活、習被上緊箍咒,來源:阿波羅網王篤若報導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