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每日頭條

後果不堪設想!習近平不敢輕舉妄動

退役上將、前北約盟軍最高指揮官史塔伏瑞迪斯表示,川普政府雖宣布與在貿易談判上有進展,但真正讓美中難以徹底和解的還是和南海這3大地緣政治衝突,尤其敏感。不過他認為,短期內不太可能對台灣動武,因為解放軍從未打過真正的全面戰爭,他沒把握能快速攻下台灣,加上台灣內部展現的強烈抵抗決心,以及全球制裁的影響,更讓習近平更不敢輕舉妄動。

川普總統(Donald Trump)4月發動貿易戰,向全球國家徵收對等對稅,引發動蕩。他的執政團隊最近宣布與中國的貿易協議取得初步進展,雖然絕大多數細節仍待敲定,不過至少目前看來,要求雙方冷靜的聲音佔了上風,全球兩大經濟體暫時避免相互毀滅性的脫鉤。

針對這場談判,美國海軍退役上將、前北約(NATO)盟軍最高指揮官史塔伏瑞迪斯(James Stavridis)接受彭博新聞訪問,表示在美中之間仍懸著3個重大的地緣政治爭端,這些爭端可能讓達成持久協議、維持經濟穩定變得困難。這3個議題分別是台灣的地位、雙方持續進行的網路攻擊,還有中國對南海的領土主張。

他指出,關鍵在於如何在談判貿易時,將這3個議題隔離在乾淨的跑道之外處理。因為將國安疑慮和經濟爭端混為一談,歷史證明後果往往不妙。

習近平真的動武的可能性不大

史塔伏瑞迪斯表示,他最近在演講或上節目評論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台灣的未來。這不難理解,畢竟台灣晶圓廠生產的高階晶元在全球經濟中扮演關鍵角色。答案是:情況很複雜。中國視台灣為叛亂省份,必須軟硬兼施予以收服。中國不過增加對台灣防空識別區的飛越、在台海進行模擬封鎖、在島嶼附近發射飛彈,還有網路攻擊:根據台灣政府資料,台灣每天遭遇高達240萬次網攻,數量驚人。

不過,史塔伏瑞迪斯認為,如果真要動用武力攻打台灣,「台灣宣布獨立」會是中國的紅線。然而,如果台灣沒有宣布獨立,習近平在未來幾年內動武的可能性不大。原因之一是習近平對自己這支未經實戰考驗的軍隊沒有絕對信心。自1950年代韓戰以來,中國就沒打過全面戰爭。

習近平也無法確定台灣的抵抗程度。史塔夫里迪斯曾到過台灣,並拜會高層官員和軍方領導人,他認為台灣一旦遭到入侵,將會激烈抵抗,絕不輕易投降。俄烏戰爭更提供鮮明的前車之鑒:許多人原本預測烏克蘭會在俄羅斯入侵后迅速垮台,但烏克蘭展現出的頑強抵抗超乎外界預期。

而且,習近平也無法預估如果開戰,會面臨多嚴厲的全球制裁。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的壓倒性打擊行動,恐怕也讓他更謹慎。

這意味著,台灣仍有時間進一步強化防禦。他們有足夠的財力採購所需裝備,包括防空系統、「智能型」水雷和反艦巡弋飛彈。這也意味著,目前美中雙方只能在台灣議題上「同意彼此分歧」,同時美國會持續強化對台灣的支持,避免雙方直接爆發衝突。

進攻性威脅逼近核武層級

至於網路安全,美中不能只是「同意彼此分歧」。網路攻擊早已不只是攻擊公司系統、癱瘓服務,而是全社會層級的問題。美中兩國的電網及交通網路都很脆弱:核電廠、空中交通管制、水質凈化、汽油煉製和配送、糧食與其他必需品的供應鏈都可能受害。個人資料和私人通訊同樣風險重重。

中國已經透過「伏特颱風」(Volt Typhoon)與「鹽颱風」(Salt Typhoon)這兩大行動展現這類能力。美國也具備強大的網攻能力,川普本周在福克斯新聞(Fox News)受訪時幾乎已承認美方曾對北京採取行動。

在網路議題上,華府急須與北京展開談判,因為進攻性網路戰正逼近核武的威脅層級。可行的方向是,所有擁有先進網戰能力的國家應開始建立網路戰的軍備控制機制。如同核武一樣,這必須建立在「相互保證毀滅」的嚇阻基礎上,美蘇之間的《戰略武器限制談判》(SALT)是很好的借鏡。

應將南海主權爭端國際化

最後是中國對整個南海的主權聲索,主要依據可追溯到15世紀初的歷史航行記錄。中國覬覦這片海域,因為這裏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漁業資源和深海礦產。而世界其他國家則視之為國際水域,全球約40%的海運貿易都要經過此地。

美國和許多盟國對中國的主張不予理會,持續在此進行航行自由巡弋。中國則騷擾這類行動,在爭議礁石上大興土木、建造人工島,持續以龐大的海警船隊擠壓菲律賓等弱小沿海國家的執法力量。

目前在這方面,最佳的作法是將此領土爭端國際化,而非讓它淪為美中雙邊問題。航行自由行動固然必要,但遠遠不夠。相對地,美國應該進一步訴諸庭。國際法庭先前在中國與菲律賓的重大爭端中已判決中國敗訴,雖然北京選擇無視。

這3個大問題,終將是美中關係的核心。不過,史塔伏瑞迪斯認呼籲,這些問題應與攸關重大的貿易談判分開:在台灣問題上維持現狀、在網路安全上推動全球合作、在南海爭端上繼續交由國際組織處理。如果美中試圖將關稅爭端與國安議題深度捆綁,可能重演1941年美日局面。當年,日本軍國主義遭遇經濟禁運,最終引爆太平洋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爭。

來源:上報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