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海南的某家法院下达了一份执行文书,就因为692元的票据纠纷这么点事,海航集团被列为被执行人。
这一微不足道的事情,恰似手术刀一般精确地将中国商业史上最具魔幻色彩的崩塌范例剖析开来:一个于2019年斩获6183亿年度营收、在中国民营企业中稳坐第二的商业巨头,怎会落魄到为一顿高档日料的花费而犯愁呢?
2016年10月,一份要求高管对王健“绝对忠诚”的《阳光宣言》流出,标志陈峰与王健的权力斗争公开化。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7年,上头开始警觉这类海外并购的风险,点名让银行好好查查海航这类企业的贷款,特别是那些用来并购的钱和“内保外贷”的骚操作。这无异于给高速飞奔的海航猛踩了一脚刹车。原本依赖的“融资-并购-再融资”的资金链条,咔嚓一声,眼瞅着就要断了。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2018年,正当盛年的王健在法国考察时意外摔死了。这突如其来的横祸,把已经退居二线的陈峰又给推回了风口浪尖,逼着他收拾这个大到快要失控的烂摊子。
当初的陈建是如何走上这条路的呢?
80年代初,在民航体制内混的不太如意的陈锋,终于坐不住了,他一咬牙,决定离开这个安稳却又限制他发展的地方,于是他创立了海航集团。
1993年,当时的陈锋手里仅握众筹的1000万元,但1000万在当时的航空事业里,简直就是九牛一毛,连买一架小型飞机都不够。
可是一架飞机根本不够,于是陈锋想到了向银行贷款。顺利买了第一架飞机,然后把飞机抵押给银行,贷出钱再买第二架,第二架再抵押买第三架,就这么滚雪球似的把规模做起来了。
1995年,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看上了这家公司,投了2500万美元,占了14.8%的股份,成了最大股东。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别的航空公司都缩着,海航却逆势上市,融了9个亿,还收购了好几家小航空公司。这时候,陈峰的野心已经不是只做航空了,他想把海航弄成一个大集团。
2000年,陈峰和另一个创始人王健一块儿搞出了海航集团,2000年8月收了长安航空,2001年又拿下新华航空和山西航空。
权力内斗,内部腐败
本就已经退居二线的陈锋,不得不因为王健的死亡回归,而重新掌权的陈峰,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清理王健时期的人马,还把自己那个没啥航空经验的儿子陈晓峰直接推上了要职。
这种权力交接期的折腾,让海航本就混乱的管理雪上加霜。同年10月,海航拖欠航油费、员工工资的消息曝光,资金链彻底断裂。
财务的窟窿,那是越捅越大。账面上虽然躺着万亿资产,可真能动用的活钱,少得可怜。而短期内就得还的债,却是个天文数字。据说最难的时候,连飞机的航油钱都快掏不出来了。以前那些追着屁股送钱的银行,这会儿也躲得远远的,生怕沾上晦气。
为了活命,海航只能忍痛“割肉”,当年风光时扫进来的那些优质资产,什么香港快运航空、希尔顿酒店的股份,都得打折甩卖,只为换点救命的现金。那个高价买进的英迈国际,最后近乎“腰斩”出手,连华尔街都看傻了眼。
大厦倾塌,资本神话破灭
更让普通员工和投资者心寒的,是内部的腐败和利益输送。陈峰的公子陈晓峰,据说生活极其奢靡,甚至被曝出挪用公款买名画。
就在海航苟延残喘之际,2020年初,新冠疫情不期而至,成了压垮这头巨象的最后一根稻草。全球航空业遭受灭顶之灾,本就靠着借贷这根输血管吊命的海航,更是雪上加霜,亏损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往下淌。
证监会后来查明,在2018到2020年间,海航系上市公司被违规占用的资金和关联担保的数额,都达到了吓死人的几百亿规模,上千亿的钱在内部那些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中,不知了去向。
但杠杆这玩意儿,是把双刃剑,能把你捧上天,也能让你摔得粉身碎骨。当野心超出了掌控力,当扩张没了边界,当内部治理乱成一锅粥,再怎么精妙的“财技”,也免不了玩火自焚。
至于那些曾经在资本牌桌上呼风唤雨的“魔术师”们,当大潮退去,留在沙滩上的,可能也只剩下让人唏嘘的残骸和沉甸甸的教训了。海南三亚湾的浪,依然一下一下拍打着沙滩,只是不知道,当人们再看到飞机轮胎曾在沙滩上留下的痕迹时,心里会是个什么滋味。
来源:一盏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