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海南的某家法院下達了一份執行文書,就因為692元的票據糾紛這麼點事,海航集團被列為被執行人。
這一微不足道的事情,恰似手術刀一般精確地將中國商業史上最具魔幻色彩的崩塌範例剖析開來:一個於2019年斬獲6183億年度營收、在中國民營企業中穩坐第二的商業巨頭,怎會落魄到為一頓高檔日料的花費而犯愁呢?
2016年10月,一份要求高管對王健「絕對忠誠」的《陽光宣言》流出,標誌陳峰與王健的權力鬥爭公開化。
屋漏偏逢連夜雨,2017年,上頭開始警覺這類海外併購的風險,點名讓銀行好好查查海航這類企業的貸款,特別是那些用來併購的錢和「內保外貸」的騷操作。這無異於給高速飛奔的海航猛踩了一腳剎車。原本依賴的「融資-併購-再融資」的資金鏈條,咔嚓一聲,眼瞅著就要斷了。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2018年,正當盛年的王健在法國考察時意外摔死了。這突如其來的橫禍,把已經退居二線的陳峰又給推回了風口浪尖,逼著他收拾這個大到快要失控的爛攤子。
當初的陳建是如何走上這條路的呢?
80年代初,在民航體制內混的不太如意的陳鋒,終於坐不住了,他一咬牙,決定離開這個安穩卻又限制他發展的地方,於是他創立了海航集團。
1993年,當時的陳鋒手裡僅握眾籌的1000萬元,但1000萬在當時的航空事業里,簡直就是九牛一毛,連買一架小型飛機都不夠。
可是一架飛機根本不夠,於是陳鋒想到了向銀行貸款。順利買了第一架飛機,然後把飛機抵押給銀行,貸出錢再買第二架,第二架再抵押買第三架,就這麼滾雪球似的把規模做起來了。
1995年,美國金融大鱷索羅斯看上了這家公司,投了2500萬美元,佔了14.8%的股份,成了最大股東。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別的航空公司都縮著,海航卻逆勢上市,融了9個億,還收購了好幾家小航空公司。這時候,陳峰的野心已經不是只做航空了,他想把海航弄成一個大集團。
2000年,陳峰和另一個創始人王健一塊兒搞出了海航集團,2000年8月收了長安航空,2001年又拿下新華航空和山西航空。
權力內鬥,內部腐敗
本就已經退居二線的陳鋒,不得不因為王健的死亡回歸,而重新掌權的陳峰,回來第一件事就是清理王健時期的人馬,還把自己那個沒啥航空經驗的兒子陳曉峰直接推上了要職。
這種權力交接期的折騰,讓海航本就混亂的管理雪上加霜。同年10月,海航拖欠航油費、員工工資的消息曝光,資金鏈徹底斷裂。
財務的窟窿,那是越捅越大。賬面上雖然躺著萬億資產,可真能動用的活錢,少得可憐。而短期內就得還的債,卻是個天文數字。據說最難的時候,連飛機的航油錢都快掏不出來了。以前那些追著屁股送錢的銀行,這會兒也躲得遠遠的,生怕沾上晦氣。
為了活命,海航只能忍痛「割肉」,當年風光時掃進來的那些優質資產,什麼香港快運航空、希爾頓酒店的股份,都得打折甩賣,只為換點救命的現金。那個高價買進的英邁國際,最後近乎「腰斬」出手,連華爾街都看傻了眼。
大廈傾塌,資本神話破滅
更讓普通員工和投資者心寒的,是內部的腐敗和利益輸送。陳峰的公子陳曉峰,據說生活極其奢靡,甚至被曝出挪用公款買名畫。
就在海航苟延殘喘之際,2020年初,新冠疫情不期而至,成了壓垮這頭巨象的最後一根稻草。全球航空業遭受滅頂之災,本就靠著借貸這根輸血管吊命的海航,更是雪上加霜,虧損像開了閘的洪水一樣往下淌。
證監會後來查明,在2018到2020年間,海航系上市公司被違規佔用的資金和關聯擔保的數額,都達到了嚇死人的幾百億規模,上千億的錢在內部那些錯綜複雜的關聯交易中,不知了去向。
但槓桿這玩意兒,是把雙刃劍,能把你捧上天,也能讓你摔得粉身碎骨。當野心超出了掌控力,當擴張沒了邊界,當內部治理亂成一鍋粥,再怎麼精妙的「財技」,也免不了玩火自焚。
至於那些曾經在資本牌桌上呼風喚雨的「魔術師」們,當大潮退去,留在沙灘上的,可能也只剩下讓人唏噓的殘骸和沉甸甸的教訓了。海南三亞灣的浪,依然一下一下拍打著沙灘,只是不知道,當人們再看到飛機輪胎曾在沙灘上留下的痕迹時,心裏會是個什麼滋味。
來源:一盞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