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些場景,你是否似曾相識?
進藥店只為買某一種常見葯,卻在不明不白中,被店員推銷了更貴的不知名葯;拿著藥品名單按需購買,還是在巧舌如簧的店員推薦下,買了附加的營養品……
如今,藥店多了,人們買藥方便了,可某些藥店為了利潤,會用一些推銷手段迷惑消費者。
界資深人士,披露藥店賣葯的潛規則,讓你不再花冤枉錢。
業內人士曝光「藥店潛規則」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有超過12年售葯經驗的資深人士 道出其中的玄機,提醒大家要注意了。
1
利潤高的藥物擺放在顯眼位置
藥店為了讓人購買,通常把價格高、利潤高的藥物擺放在櫃檯最顯眼的位置,低利潤的則擺在犄角旮旯。
店員會把高利潤的藥物在銷售單上做記號,方便向顧客推銷。
2
藉助藥品名稱哄騙消費者
藥品本身並不是顧客需要的,但推銷人員會因顧客對知識的不了解,用名字來誘導消費者購買,比如牛黃消炎片,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但店員會把它當作西藥里的「消炎藥」來賣。
如顧客感覺不對,他們會解釋,中藥副作用小等,甚至通過花言巧語將保健品賣給顧客。
3
「雜牌軍」售價緊盯大品牌
同一類藥物在藥店櫃檯能找到多則十幾種不同廠家、規格的產品,售價各不相同。除了一兩種來自大廠家外,其餘大部分都是「雜牌軍」。
小品牌的藥物進價自然比大品牌的低,售價卻與大品牌相當,甚至更高,藥店店員更願意推薦此類葯。
4
快過期的葯搶先賣
藥品過期則不能上架銷售,損失要藥店擔負。自然而然的,快要過期的葯,便被店員搶先銷售給顧客。
5
更願意賣中成藥
治療相同病症的藥物,西藥和中藥的進價可能都不高,但是一上架,中藥價格往往高於西藥。
北京醫院藥學部臨床藥師張亞同表示,中藥里,如果更換其中的幾味葯,其治療效果變化不大,但仍被視為一種新葯。
國家並沒有針對每味葯實行價格標準,一些小藥廠就會鑽價格空子,牟取更多利潤。
6
一些藥店將藥品分為四類
A類為自己代理的品牌或貼牌藥品(即從小廠家進貨貼上自己的牌子),這種藥品利潤達70%到80%。
B類為普通品牌,利潤在60%左右。
C類一般藥品的利潤在40%以上。
D類品牌葯利潤最薄。
7
藥廠或代理商聘用人員直接駐店
很多小藥店的銷售人員是藥廠或藥品代理商家聘用的,然後將其分派到各個藥店,對其自身產品進行推銷,藥店從中收取一定費用。
品牌葯的毛利潤較低,折扣較少,所以毛利潤更高的非品牌葯成為許多藥店的選擇,經常被藥店推銷員掛在嘴邊。
藥品銷售人員的「五步推銷法」
記者採訪過一位曾是藥店「駐店醫」的女士,50多歲的她顯得十分精神,說起話來乾脆利索。
總結這些推銷手段,其實就是從推關懷、推產品、推價格、推數量、推附加上入手。
從顧客走進藥店的第一刻開始,店員就要表現出對其的關心,並運用自己所掌握的一些醫學知識的皮毛進行推薦。
然後在顧客有意購買之後,可以進一步提醒他鞏固療程,多買一點。
最後,對一些看起來很關注自身健康的顧客,再推銷一些附加利潤高的維生素等保健品。
教你躲開「藥品推銷」黑洞
適當了解藥品相關知識,心中有數
銷售人員都是針對消費者的無知下手。
如果拿著醫生開的處方去,說清楚所要購買藥品的名稱、品牌和生產廠家,推銷者再巧言善辯也無處施展,只能按要求取葯。
買葯首選連鎖藥店
單體藥店和小型藥店成為零售葯市場的主流,但這類藥店良莠不齊。
連鎖藥店一般管理嚴格,有完善的員工激勵機制,行政部門對其監管力度也很大,相對正規。
看好包裝信息
認清「葯」字型大小、「健」字型大小、「食」字型大小,以免錯買回保健品,延誤了病情。
注意生產批次,不要買過期、臨期葯。
盡量選擇知名藥廠生產的品牌葯。
降壓藥、降血糖葯以及抗生素等藥物,不建議在藥店購買。
不要隨便在藥店購買處方葯
我國法律法規目前不允許藥店開展西藥處方服務,處方葯也不是隨便就能吃的,建議在正規醫院的醫生指導下服用。
如果對藥品一無所知,也可聽取一定的推銷
根據藥師或店員的經驗,也能實現優質安全的產品推薦。
但如果遇到店員過分熱情地推薦藥品,還得多留個心眼兒,主意自己拿。
同時也要提高警惕,以免買了很多自己本不需要的藥品,多花了錢還打了水漂。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