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圖片來源:google)
記者/主持人:李 智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消化性潰瘍是指胃、十二指腸的黏膜受到胃液的腐蝕或其他因子的傷害,造成黏膜受損,廣泛來說,食道也有潰瘍的可能。當黏膜破皮產生糜爛、白斑等現象,即為「潰瘍」。
台大醫院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助理教授曾屏輝接受《好心肝》雜誌訪問時指出,正常情況下,胃部會分泌胃酸、蛋白酶等攻擊因子來幫助消化,也會有自我保護機制,分泌胃黏膜表面黏液、碳酸氫離子等,保護自身胃部不受胃酸侵蝕,攻擊因子和保護因子兩者間像蹺蹺板一來一往維持平衡,當雙方關係失去平衡,就會引起潰瘍現象。
一般而言,輕微潰瘍不處理,多半也會自行痊癒,但仍有少部分病人,不積極治療,一旦攻擊因子越來越強,不僅是潰瘍,甚至還會有狹窄、穿孔、出血的可能。
有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病史者,除了三餐外,宜盡量避免再吃會過度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麻辣鍋、太酸的水果如檸檬、鳳梨、梅子,以及甜食、咖啡、濃茶、油膩的食物等。
在潰瘍急性期,建議清淡飲食,例如清粥;宜避免太堅硬、粗糙的食物,如堅果類、甚至高纖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等,因為這些食物需要在胃裡磨久一點才能消化,會增加胃的負擔。總結來說,太甜、太酸、太油、太辣、太硬的食物,這些飲食一般人吃可能沒事,但有潰瘍者就要減少食用量。值得一提的是,胃食道逆流和消化性潰瘍都屬於胃酸相關的疾病,所以胃食道逆流患者也適用於上述飲食原則。
破解消化性潰瘍飲食迷思!
民眾常會口耳相傳消化性潰瘍應該吃什麼比較好,或是什麼不能吃,這可能是早年藥物不發達,所以多半只能靠飲食調整來減緩不適而流傳下來的說法,但其實現在已經有不錯的藥物可以緩解、治療疾病,與其在意飲食,不如遵照醫囑用藥,將疾病徹底治療好。以下列舉幾個民眾常見的飲食迷思,一一破解!
■喝牛奶,讓「胃糟糟」好轉?
不少人以為潰瘍發作疼痛時喝杯牛奶,可以緩解疼痛不適,但潰瘍在急性期,首重藥物治療,牛奶對於潰瘍並無特別功效,不要以為喝牛奶可以取代藥物的效果。一般來說,病人在潰瘍出血的情況下,醫師甚至會要求禁食1、2天,讓腸胃有足夠的時間休息。
■吃蘇打餅乾可中和胃酸?
潰瘍疼痛時,吃蘇打餅乾好不好?理論上它是鹼性,酸鹼綜合似乎還不錯,但就算有效,效果也非常短暫。也有另一種說法,企圖去中和胃酸,可能造成身體回饋機轉的過度反彈,身體以為胃酸不夠又大量分泌!此外,蘇打餅乾也是需要胃去磨碎的食物,又會增加胃的負擔。總結來看,吃蘇打餅乾「治標不治本」,急性發作時還是應該服用藥物。
■不能喝茶和咖啡?
有越來越多研究資料顯示,茶、咖啡對身體有益處,那麼有消化性潰瘍可以喝嗎?若平時就有來杯茶或咖啡的習慣,完全禁止似乎不太人性,但也要注意適量、適時,例如飯後30分鐘后再飲用,避免空腹喝,畢竟熱茶、熱咖啡的高溫和咖啡因成分,也會刺激胃酸分泌。相較於茶、咖啡,菸、酒則建議絕對禁止。即使是紅酒被認為對心血管健康有益,但若有潰瘍還是少碰為妙。
■應該少量多餐還是三餐定時定量?
對於有消化性潰瘍病史者而言,應少量多餐還是一日三餐?沒有標準答案。當胃腸發炎時,一次吃太多會更不舒服,感覺腹脹、消化不良等,此時即可考慮少量多餐,待病情緩解后就可恢復一日三餐。若沒有消化性潰瘍者,不需要刻意少量多餐。